为响应国家农业强国战略,促进农林牧渔全面发展,助力乡村振兴,创新"慈善+产业"协同模式:既通过应急救助筑牢防返贫底线,又以技术赋能为切口培育新型职业农民,更依托龙头企业构建"慈善投资-产业增值-收益反哺"的可持续生态,有效弥补政策性支农体系盲区,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能,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,昆明市东川区悦优公益工作服务中心特向昆明市慈善总会申请设立“昆明慈善•农林牧渔帮扶”专项基金。
一、成立基金的背景
我国作为农业大国,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占比超23%,但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过程中,仍面临三大结构性矛盾:其一,小农户抗风险能力薄弱,2024年极端天气导致全国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超380亿元,传统补贴制度难以覆盖突发性灾害救助;其二,产业升级存在资金断层,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仅12.7%获得过系统化技术赋能,制约数字农业与生态种养模式推广;其三,城乡资源流动失衡,县域农业产业链年利润外流比例达63%,在地化慈善资源配置机制尚未形成。
(一)行业困境。当前农林牧渔产业面临自然灾害频发、技术迭代滞后、资金链断裂等共性问题。
(二)政策导向。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,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产业发展。
(三)社会需求。低收入农户及小微农业主体缺乏可持续增收渠道,专项基金可有效缓解此类问题。
二、成立基金的意义
(一)促进产业升级。通过技术培训、资金注入,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。
(二)助力乡村振兴。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农村经济,通过定向募捐改善农林牧渔领域基础设施条件。
(三)强化社会共治。引导企业、公益组织与政府协同,形成可持续帮扶生态。
三、基金的宗旨和用途
宗旨:以“农林牧渔”慈善专项帮扶为宗旨,慈善力量赋能农林牧渔产业,通过资金支持、技术赋能和资源整合,专项帮扶农林牧渔,助力乡村振兴,推动共同富裕。
用途:
(一)产业扶持:农业基础设施修缮、品种改良。
(二)技术赋能:联合科技机构开展种植/养殖技术培训,搭建数字化产销对接平台,产业研学,联合农业类院校开展“田间课堂”实训、各类农林牧渔发展项目等。
(三)风险应对:设立灾害应急资金池,帮助受灾农户恢复生产。
(四)慈善救助:对困难农户实施慈善救助。
四、基金救助或帮扶对象
(一)生产主体
农业技能培训需求群体:因缺乏技术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的传统农户,家庭农产、合作社;农村留守妇女、返乡青年等需职业技能提升的群体;补贴优质种苗采购费用;吸纳低收入群体就业的规模化农业企业。
(二)特殊群体
因病、因灾、因学(学生求学)等致贫的家庭;低保、残疾、三无、五保等困境群体等。
(三)生态项目
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的生态农场;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生产的绿色生态食品(如:云南生态米);参与退耕还林、水土保持等环保行动的社区。面向青少年的生态教育农场,开发自然研学课程,搭建自然研学基地。
(四)创新项目
1. 农业数字化创新项目
采用“棚顶发电+棚内种植”的农光互补项目;搭建区块链溯源平台,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智能监测与数据管理的数字化农业项目;开展生物工程研发,基因编辑育种、微生物发酵技术等实验室成果转化的项目;XX品种田间试验基地;资助秸秆、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转化为沼气或有机肥的循环项目,搭建农业废弃物生物降解技术产业化试点;搭建乡村农产品电商直播基地,培育农民主播;开展社区支持农业(CSA);云端认养项目;远程“会员制菜园”共享经济项目。
2. 绿色低碳技术应用项目
开展农林碳汇,利用农业废弃物(秸秆、畜禽粪便)生产沼气或有机肥。
3.高附加值产品开发项目
扶持功能性农产品深加工,开发药食同源产品(如灵芝孢子粉胶囊、枸杞酵素),提升产业附加值;扶持地理标志品牌的打造,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(如山区野生菌、古法手工茶)进行品牌认证与包装升级,对接“三品一标”认证支持。
4.跨界融合创新项目
结合非遗手工艺与农业体验(如陶艺工坊+稻田艺术),开发沉浸式乡村旅游项目。
(五)产业转型主体
1.传统农户转型试点
从事低效作物种植拟转向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的农户;因环保政策需退出畜禽散养的小规模养殖户。
2.产业链延伸企业
开展农产品深加工但缺乏启动资金的中小企业;搭建电商销售平台但面临物流成本压力的农村合作社。
(六)区域协作对象
1.对口支援地区主体
东西部协作框架下的跨区域农业合作项目;参与“飞地经济”模式的异地种养殖基地;资助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与安全利用技术应用。
2.灾害频发区优先群体
洪涝、干旱等自然灾害高发区的脆弱农户;边境地区因战疫、防疫导致农产品滞销的边民合作社。
(七)新业态从业者
1.绿色农业创新者
从事有机农场、碳中和养殖等新模式的创业青年;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农产品溯源的初创团队。
2.农旅融合经营者
开发休闲农业项目但缺乏配套设施的乡村民宿业主;非遗手工艺与农业结合的文创工坊;参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志愿服务项目;参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慈善经济主体(如社区慈善街区)。
(八)循环农业与生态修复项目
建立立体种养循环系统,支持“稻渔共生”“林下经济”等生态复合模式,例如:村舍农户诱蜂、养蜂联动企业回收蜂蜜的产品供应链闭环项目;林下种植鸡枞菌的项目。设立污染土壤修复试点,如超富集植物修复技术的示范田,钝化剂联合微生物修复的重污染区改造项目。
五、救助标准
根据专项基金的使用方向,由基金执行方(昆明市东川区悦优公益工作服务中心)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或项目实施方案(方案中明确救助或项目服务的对象、时间、地点、标准和范围)得到昆明市慈善总会批复后遵照执行。
六、基金来源
(一)国内外自然人及企业法人机构、组织的捐赠。
(二)拍卖、义卖捐赠物品所得的收入。
(三)基金增值收益。
(四)核准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及其它合法收入。
七、基金募集目标及时间
(一)募集目标金额:500万元。
(二)时间:2025年3月20日-2028年3月19日。
八、剩余财产处理和最低执行标准
本项目“最低可执行金额”为1000元,若最终所募善款少于“最低可执行金额”或结项时善款少于“最低可执行金额”,善款的变更使用方向为用于昆明市慈善总会相同类别项目执行。
九、救助实施和比例
(一)昆明市慈善总会行政经费3%。
(二)基金管理办公室宣传、项目实施等行政经费7%。
(三)用于救助公益项目90%。
十、申报流程
(一)直接现金救助:需要救助的对象提出《昆明慈善·农林牧渔帮扶专项基金救助申请审批表》及相应证明资料,由昆明慈善·农林牧渔帮扶专项基金管理办公室审核,提出救助意见,报昆明市慈善总会审定后对公直接拨付至救助对象银行卡。
(二)开展项目、活动:基金管理办公室提出书面的基金使用项目、活动方案报昆明市慈善总会基金管理部审核,行政办公室出具批复,用款资料齐全后基金管理部填写统一格式的基金拨付审批表,财务部复核基金余额是否足够支付该项请求,审批流程完成后,财务部在规定时限内拨付救助。
(三)项目、活动结束后报活动总结及其他资料至昆明市慈善总会基金管理部。
十一、基金管理
(一)昆明市慈善总会总体负责基金的审核设立、基金的合规使用和监督、监管。
(二)设立“昆明慈善•农林牧渔帮扶专项基金”管理办公室。
主任:刘芳杏(昆明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)
执行主任:李琳(悦优公益秘书长)
副主任:李丽(昆明市慈善总会基金管理部部长)
执行副主任:李彦欣(悦优公益副理事长)
成员由双方财务人员共同组成
办公室主要责任为发起、募集基金,参与基金日常运营管理。根据工作需要,基金办公室可聘请顾问,可增补副主任及关联部门工作人员。
(三)基金申请人基本信息
申请人:昆明市东川区悦优公益工作服务中心
负责人:李琳
职务:昆明市东川区悦优公益工作服务中心秘书长
手机号码:13987174990
基金管理办公室地址:昆明市五华区启鸿假日城市14栋1单元1001室
十二、承诺
本基金以“农林牧渔”慈善专项帮扶为宗旨,坚特党的领导、服务群众、遵纪守法、善款专用、精准帮扶、自愿捐赠、接受监督。通过组建志愿者队伍、开展一定范围内的网上募捐、公益义卖、义捐等形式多样的筹募活动,聚集社会爱心。我们将加强监管,公开透明的用好每一分钱,把善事办好,让捐赠者放心,让社会满意!
由于网站流量大,实时数据加载慢,请耐心等待